|
欧美彻底傻眼!中国北重耗时三年成功攻克世界难题
时间: 发布时间:2025-11-16 20:25:24
新中国成立初期,中国工业几乎一片空白,连基础设施也依赖进口。这为西方国家提供了一个“卡脖子”的机会,采取断供、抬价等手段压制中国发展。然而,中国人骨子里有一股不服输的劲头,绝不愿意成为冤大头。 在这样的背景下,360工程应运而生。在北重集团的带领下,联合了多个研究机构,经过三年的努力,终于解决了这一难题,让欧美国家感到震惊。 到了90年代,随着中国工业的加快速度进行发展,火力发电厂、造船厂等大型项目纷纷开建,但随之而来的一项技术难题却让中国卡了壳——大口径厚壁无缝钢管。这种直径达到1米、壁厚超过10厘米的钢管,大范围的应用于核电、火电和石油化学工业等领域,尤其是火电厂用来输送蒸汽推动汽轮机发电,大型船舶也需要它来输送燃油。假如没有它,工业就无法正常运作。 然而,当时,只有美国、德国和日本三国能够生产这种钢管。西方国家凭借技术垄断,肆意抬价,P92型号的耐热钢管一吨售价高达16万,几乎比一辆顶配的小轿车还贵。更糟糕的是,购买时还得看他们的脸色,合同经常加上附加条件,交货时间拖延。曾有一次,中国急需一批特种钢管建设核电站,但对方故意拖延了半年,最终还涨价三成,中国只能忍气吞声。 当时,国内多个重点项目都急需这些钢管,但西方却冷眼旁观。这种“落后就要挨打”的情形,让国家决心必须自己解决这一问题。 大约在2005年,科技部开始支持重点项目,资金开始向重型装备倾斜。北方重工作为一家有着军工背景的老国企被选中牵头,启动了一个代号为“360工程”的项目,目标是制造出世界最大的3.6万吨黑色金属垂直挤压机,实现大口径钢管的国产化。 2006年,雷丙旺临危受命,开始组建研发团队。然而,起初他们面临的困难极大:没有现成的技术方案,也没有可以借鉴的经验,手中仅有一本《异型钢管生产》的书籍。雷丙旺将办公室搬到车间,白天和工人一起画图纸、测数据,晚上则逐字学习书中的内容,经常熬夜加班。 第一个难题是制造巨型模具。国内当时只有少数大的加工设施,于是他们将模具分成几部分来加工,再用特殊工艺拼接。经过数百次试验,最终成功找到了特有的焊接工艺,使得拼接处的强度甚至比整体模具还强。 另一个难题是重型机架的钢丝预应力缠绕技术。3.6万吨的挤压力相当于18000辆小汽车的重量,机架一定要承受如此巨大的压力。而这一技术在全世界内基本上没有先例。最终,雷丙旺想到与清华大学合作,借助其在钢丝缠绕技术上的深厚积累,解决了这个技术瓶颈。 经过1000多个日夜的努力,2009年7月13日,3.6万吨挤压机终于成功热试车,钢坯在巨大的压力下顺利变形,一根完整的大口径厚壁无缝钢管顺利挤出。这一刻,所有人都激动不已,纷纷庆祝这个伟大的突破。 这一技术突破不仅让中国彻底摆脱了对外依赖,还让世界震惊,之前一直高价出售的P92钢管价格暴跌,国外公司开始主动寻求与中国合作。更重要的是,北重生产的钢管质量更高、价格更低,大范围的应用于国内189台超临界火电机组,占据了新增机组85%以上的份额,并荣获了“国家制造业单项冠军”。 “360工程”的成功,直接打破了西方国家在特种钢管领域的垄断,标志着中国在高端制造业上的一次重大突破。基于P92钢管,雷丙旺团队又攻克了G115马氏体钢技术,这种钢能承受630℃的高温,大范围的应用于火电装备,极大提高了热效率,降低了供电煤耗。 这些技术已应用到C919大飞机的发动机和四代钠冷堆核电工程中,标志着中国制造业在多个领域的技术领头羊。从曾经三十年被欧美封锁,到如今技术反超,中国北重的“360工程”不仅是一次技术突破,更是中国工业精神的象征。它证明了只要团结一心,迎难而上,任何困难都能被克服。 |